硕士点建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硕士点建设

我院青年教师李启令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 来源: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李启令博士指导卓越化学化工专业20191300班本科生邓严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TOP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美国化学会 可持续化学与工程)发表学术论文:《Synthesis of Nitrogen-Conjugated 2,4,6-Tris(pyrazinyl)-1,3,5-triazine Molecules and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氮共轭2,4,6-(吡嗪基)-1,3,5-三嗪分子的合成及其电化学储锂机理研究)。发表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中科院最新分区一区,影响因子9.224 

论文报道了一种利用简单的三聚反应生成了共聚体2,4,6-(吡嗪基)-1,3,5-三嗪(简称:TPT),并将TPT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该材料含有高效活性位点,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可逆比容量。TPT电极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提供622 mAh g-1的可逆容量。在800 m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达到541 mAh g-1。通过理论计算结合非原位FTIR,准原位XPS表征对TPT电极的储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N-C=N基团组成的多个活性位点是TPT具有优异储锂性能的原因。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论文DOI10.1021/acssuschemeng.3c00982 

在毕业之际赶上文章接收在线刊登,同时工作也签订了,大学四年圆满落幕。邓严说“荣誉就好比是圆形跑道,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它从来就不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是我寻找热爱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因为热爱,所以谦卑。学习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邓严都泡在实验室,享受课题完成时的满满成就感。邓严同学大二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初始阶段跟随团队老师学习实验技能,此后在李启令博士的指导下开展有机电池材料的研究课题,并与同样具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蔡雨晴、龚志婷组成了本科生研究小组,向高水平科研的目标不懈努力。邓严以第一负责人申请了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重点支持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支持。本次研究成果的发表,是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团队面向本科生实施科研育人举措的又一收获。 

邓严的指导老师李启令2013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专业,2022年从湖南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回到我校任教,他说:“曲师是我的始发地,回到母校工作,回到梦开始的地方,走老师们走过的路,是幸运且幸福的事情,将坚守初心,努力教书育人。”

5.jpg